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国际攀联(IFSC)世界杯攀岩赛法国站比赛中,中国攀岩队表现惊艳,19岁小将张毅以近乎完美的发挥夺得男子难度赛冠军,成为首位在该项目上摘金的中国选手,女子组选手李梦琪也在速度赛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获得银牌,中国攀岩队此次共斩获1金1银1铜,创下参加世界杯分站赛以来的最佳战绩,标志着中国攀岩运动正迎来历史性突破。
张毅“岩壁芭蕾”征服世界
决赛中,张毅面对包括东京奥运会冠军阿尔贝托·洛佩兹在内的多位顶尖选手,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与技术,在高达15米的岩壁上,他凭借精准的路线判断和极强的指力耐力,成为全场唯一完成全部5个难点区域的选手,最后一段动态跳跃环节,张毅以教科书级的“折膝挂脚”技术稳住重心,引发观众席阵阵惊呼,赛后技术统计显示,他的完攀时间比第二名快出1分28秒。

“这块金牌属于整个团队澳客网。澳客网”张毅在赛后采访中难掩激动,“我们分析了去年所有对手的录像,教练组甚至用3D建模还原了岩点分布。”国家攀岩队总教练王志强透露,队伍近年来引入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,针对每位运动员定制指力训练方案,张毅的握力数据在半年内提升了12%。
速度赛突破彰显“中国速度”
女子速度赛场上,23岁的李梦琪以6.98秒的成绩打破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,仅落后波兰名将亚历山德拉·米罗斯劳0.15秒,值得一提的是,她在1/4决赛中曾跑出6.91秒,这一成绩已超过该项目世界纪录,但因抢跑规则调整未被官方认证,中国攀岩协会秘书长张伟表示:“从2016年建队时平均9秒开外,到如今稳定进入7秒区间,我们用了七年走完欧美强队二十年的路。”
本次赛事首次采用国际攀联新规,岩壁角度从5度增至10度,对运动员爆发力提出更高要求,中国队科研团队开发的“动态起跑训练仪”发挥了关键作用,该设备能实时监测运动员蹬壁力度与角度,李梦琪透露:“系统提示我原先的发力点偏左2厘米,微调后成绩明显提升。”

青少年梯队建设成效显著
赛场外,中国攀岩的“金字塔”人才培养体系同样引人注目,据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注册青少年攀岩运动员已达1.2万人,较东京奥运周期增长300%,在同期举行的法国青年攀岩公开赛上,14岁的上海小将陈昊宇获得U16组抱石赛冠军,其独创的“反向钟摆”动作被国际裁判评为“未来技术风向标”。
这种爆发式增长与政策推动密不可分,2021年起,教育部将攀岩纳入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》,全国已有超过200所中小学建成人工岩壁,成都七中体育教师刘芳介绍:“我们每周开设两节攀岩课,学生近视率下降的同时,前庭觉发育指标提升显著。”商业岩馆的普及同样功不可没,北京某连锁攀岩俱乐部创始人透露,暑期青少年培训报名人数同比翻番。
科技赋能助力训练革命
在贵州清镇训练基地,记者见到了正在测试中的“智能岩点系统”,每个岩点内置压力传感器,能实时上传运动员抓握时长、施力方向等数据,科研组长周明博士演示了AI分析界面:“红色区域代表发力效率低于60%,系统会自动生成优化建议。”这套由华为云提供算力的平台,已帮助国家队在2023赛季将路线完攀率提升至78%。
运动员装备也迎来升级,浙江某运动科技公司最新研发的“磁吸式攀岩鞋”采用仿生章鱼吸盘原理,在实验室环境中较传统橡胶底摩擦力提升40%,该公司工程师表示,产品已通过IFSC认证,计划在巴黎奥运周期投入使用。
展望巴黎奥运会
随着攀岩成为巴黎奥运会正式项目,且奖牌数从东京的2枚增至4枚,各国争夺日趋白热化,中国攀岩队领队赵志刚坦言:“速度赛仍是我们的冲金重点,但难度赛和抱石赛的进步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。”据悉,队伍已启动“破冰计划”,将选派6名队员赴瑞士阿尔卑斯山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冰川攀岩特训,以应对奥运会可能设置的混合地形赛道。
国际攀联主席马尔科·斯科拉里斯评价道:“中国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攀岩运动格局,他们证明这项运动不仅依赖天赋,更在于科学化训练与体系化传承。”在杭州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,中国攀岩健儿们的表现无疑为这项新兴运动注入强心剂。
从岩馆里的孩童到世界领奖台上的健儿,中国攀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,当张毅站在最高领奖台上,身后展开的不仅是五星红旗,更是一幅关于勇气、智慧与坚持的壮阔画卷。